德富创意

黄鳝雌雄同体(性别共存神奇之黄鳝)

修改时间:2023-12-13 17:17:27

黄鳝雌雄同体

黄鳝雌雄同体是一种独特的生物现象。这种特殊性质使得黄鳝在繁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适应性。雌雄同体的黄鳝可以自我受精,这意味着它们在没有其他个体的情况下也能成功繁殖。这种独特的生殖方式有助于黄鳝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并且在繁衍后代时更加灵活。这种生物学现象也引发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因为它为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雌雄同体的黄鳝在性别和繁殖方面展现了生物学的奇妙之处,为我们理解动物世界中不同生殖策略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总的来说,黄鳝雌雄同体的生物特性为我们探索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黄鳝变性过程图解,雌雄切换是养殖关键

黄鳝有两次性成熟,第一次性成熟是从胚胎到产卵前,也就是说24厘米以下的黄鳝大部分都是雌鳝。在黄鳝产卵之后,它的卵巢就会逐渐变成精巢,这个时期叫做雌性兼体时期,这个时期黄鳝体长大概在24~40厘米。然后随着个体的生长,黄鳝的卵巢完全变成精巢之后,就达到了第二次性成熟。这种雌、雄性的转变现象称为性逆转现象。

黄鳝养殖:泥鳅黄鳝养殖常用25种药物使用方法,水产用药要谨慎

黄鳝变性

简而言之,就是黄鳝从胚胎发育到第一次性成熟的阶段为雌雄,从第二次性成熟之后,黄鳝就变成了雄性。这也就是黄鳝雌雄同体的秘密。这种雌雄转变的过程,在生物学上叫做性逆转。

黄鳝变性

那么,黄鳝变性的过程总结起来就是黄鳝小的时候都是雌性,等发育成熟并产卵之后,就由雌性转变为雄性,然后长大之后的的大黄鳝都是雄性了。

黄鳝养殖

对养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养殖一点通,天天都有精彩的养殖资讯、技术文章分享。投稿邮箱:yzydtcom@126.com。

这位苏州吴江人撩开了鳝鱼雌雄同体的神秘面纱!

黄鳝在地球上生活了数百万年,可是人们知道黄鳝雌雄同体这一奇特的生理现象,却只有70多年时间。而撩开这一神秘面纱的,就是我们吴江人刘建康,一位从松陵盛家厍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建康(高宝燕摄)

▲刘建康与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合影

人 物 链 接

刘建康1917年出生在松陵镇,镇上东门外有条航前街(就是现今的盛家厍一带),街区沿河而筑,两岸河桥相接,街面行人熙攘,桥下商船来往。在当年确是一处富庶繁华之地,刘家的父辈们就生活在这条老街上。

▲刘建康夫妇与4个孩子的合影

刘建康的父亲刘振奇,抗战期间长期在上海外埠银行供职,因为战乱,刘建康幼年就随父亲去了上海,在刘院士儿时的记忆也多半是在上海过着风雨飘摇、时局动荡日子。他原名刘家骧,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少年时期刘建康,一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内心深处常有一句江南水乡人家的古训,“种竹养鱼千倍利”,时刻回荡在他的前行路上。

最让小家骧难以忘怀的是一次上学路上,他和同学周贵宝挎着书包并肩走在前面,这时后面过来两个身材高大的洋学生,他们大摇大摆、旁若无人地讲着“贾得里,马德里……”。周贵宝觉得他们发音稀奇古怪,便随口模仿了几声:“贾得里,马德里”。没想到,两个洋学生不由分说,拉过周贵宝就是好几记耳光,嘴里还不停地辱骂。虽然说是站在自己的国土之上,因为是外国人的租界,一切都是别人说了算。所以小家骧只能把恨意埋在心底。在小家骧的脑海中,初入校门的他已经感觉到国家危难,政府软弱,中国人才备受洋人的欺凌。

小家骧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所以父母都很宝贝他,为了他将来能有出息,在教育上尤其舍得投入,在父母的远景规划中,儿子是一定要上大学。因为家住在租界,接触最多的是英语环境,上小学的时候,国文一点也不突出,父亲心里很是着急。父亲在洋行做文案,深知国文的重要性,因此对儿子的国文特别重视,后来父亲为小家骧在家里请了国文老师。国文老师每周来家两三次,上课内容都是古文《捕蛇者说》,《出师表》,《桃花源记》。还有唐诗宋词等等。一个假期下来就能背好几十篇。背多了感觉中文水平也不同以前了,写作的灵感也多了起来,给他后来写论文增加了文字功底。

小家骧喜欢自然课,课堂上讲植物,也讲动物,植物是静态的,动物是动态的,所以他更喜欢讲动物的课堂。如今上了百岁高龄的他,背诵当年的《青蛙歌》还朗朗上口:“青蛙变化神奇,出身淡水湖里,小小黑点如棋,背后拖一小尾。”

少年的家骧多病,父亲就把刘家骧改名为刘建康。1931年9月刘建康考入了苏州中学高中部,于1934年7月毕业。

在高中阶段,刘建康对历史老师张梦白印象非常深刻,可以说就是这位历史老师点亮了他的爱国心。有次张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爱国外交官蔡公时在济南被日本人割掉鼻子和耳朵的故事。而张老师传达的这些正义感给同学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对于他后来出国的影响也很深,因为他知道自己到国外去,只是去学习外国人的本领和经验,为了以后报效祖国。他在国外读书时,到处有人请,都希望他能留下来,但是刘建康只用一句话回答他们:“不行!我的祖国叫中国!”

高中毕业后,刘建康顺利地考人了东吴大学,在大学其间接触了鱼类专家伍献文教授,从此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生物研究,开创了中国淡水生物研究的新纪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用刘建康的话说:就是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日本鬼子打进来了。他开始带着母亲和姐妹,随着东吴大学的师生一起逃难,后来1938年几经展转苏州东吴大学部分师生被并入华西协合大学,刘建康就这样读完了大四,直到秋季毕业。在大学期间,刘建康一直被评为优等生,并获得了国内和美国教会学校荣誉毕业生金质奖章。

▲青年刘建康

刘建康院士深以为他读的东吴大学为荣,晚年谈起来总是显得十分自信:“我觉得不一定要上最好的大学,但是一定要读大学里面最好的专业。”大学毕业后刘建康追随淡水鱼类专家伍献文教授去了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因为战乱,研究所最后落脚于四川的北碚。至今刘建康还清楚地记得那些艰苦的日子。当时的北碚,山坡上4间平房就是研究所办公室兼实验室,两间以竹片糊上泥巴作坚苦低矮小屋,就是导师伍献文和昆虫学家陈世骧的宿舍。也就是在这山沟沟里的坚苦岁月,刘建康用科学的实践态度,用两年时间发现了鳝鱼的雌雄同体,并写出论文,震惊世界。

▲刘建康与导师伍献文(右)及小女儿伍欣星(中)在一起

农历的七月间,四周的稻田已经扬花抽穗,这个时候的黄鳝也到了产卵的时候。黄鳝产卵时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雄黄鳝守在洞口大量吐出黏性很大的泡沫团浮在洞口水面上,以作为对卵的保护。会逮黄鳝的农人知道这一情况,便在餐筷上的一头绑上钩,插到泡沫下面的洞口内,只听得噗的一声,黄鳝会死死咬住钩不放,钓鳝便获成功了。黄鳝产卵选择季节,其实是对水温的要求。多半在中午前后。刘建康在自己的试验池里,没发现这种泡沫。没有泡沫,也就等于没产卵。

▲刘建康在调试元素分析仪

刘建康时刻在实验池里仔细观察,一天天过去了,根据之前的实验解剖经验,他想该到鳝鱼的繁殖期了吧,可怎么就不见产卵更没有多出一条小鳝魚呢?刘建康实在等不下去了,便捞起几条鳝鱼进行解剖观察,全部都是雄性。再捞起几条观察,仍然全部都是雄性,奇怪了,不可能我的鳝鱼都是雄的吧?刘建康一口气捞出所有的大鳝鱼,经过认真地解剖观察,发现真的全部都是雄性!

难道……?刘建康带着疑问到市场买回一批小鳝鱼进行解剖观察。一条,雌的。两条,还是雌的。结果发现全部的小鳝鱼都是雌的!

▲采集小组成员林天新向刘建康先生询问有关资料

就这样,千百年来关于鳝魚的重要发现终于浮出了水面,鱔鱼幼时全是雌的,长大后就逐渐变成雄性了,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则是雌雄同体。1944年,他将这一发现写成《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论文发表。在论中刘建康这样写道:检查了659条黄鳝的性别,体长5.3~57.6厘米。检查的结果:幼年时期体长36厘米以下的个体全部是雌性的;反之,体长38厘米以上的个体是雄性,只有在36~38厘米的这一段性比为1:1,这也是一个体同具两性生殖腺的时期。结果表明,黄鳝一生是从小时雌性开始,经过产卵之后转变而成为雄性,但一旦变成雄性之后不再逆转。转变时期的过程雌雄生殖腺逐渐变成雄性生殖腺,雌性生殖细胞逐步消失而雄性生细胞逐渐滋生。

▲刘建康有关鳝鱼性变成果在Nature上反映的手迹

这篇论文,后来用英文写出,谈性别变化,譬如说人是男还是女的,是由XX、XY染色体决定的。性别转变在脊椎动物里绝大多数属于畸形状态,但在鳝鱼中则是正常的、规律性地由成熟的雌性转变成为成熟的雄性。它生下来都是雌的,产过卵以后都变雄的了。这种古怪的事情第一次被中国人发现,自然引起了生物学界的强烈兴趣。

▲刘建康先生在接受采集小组过程中做记录

直到1945年刘建康出国后才将相关的照片印出,看到论文和照片的英国皇家学会波洛博士非常重视,将论文介绍给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这个了不起的发现,为淡水养殖领域打开了一个颖之门。

▲采集小组成员与刘建康先生合影

出国深造之前,还有一件壮举也让刘院士感到十分荣幸,那就是翻译了李约瑟《战时中国之科学》。抗战时期,许多原沦陷区的大学研究机构纷纷内迁云、贵、川等大后方。而战时的中国科学界受到一位热爱中国并且有伟大成就的科学家——李约瑟的关注。

▲刘建康先生九十五岁生日合影

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约瑟就与中国科学界有了交往。1943年4月9日,李约瑟访问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刘建康有幸成为了译员,后来李约瑟博士的很多文章都是通过刘建康的手笔刊登在当时全国非常有名的《大公报》发表,给战时的科学界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刘建康院士(谭兆刿摄)

1944年秋季,刘建康考取了中英联合教育基金会(庚款)留英公费生,后来经过李约瑟博士介绍,进入加拿大(属英联邦)的麦基尔大学就读,第二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工 作 经 历

1949年2月刘建康带着许多研究成果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在上海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刘建康任该所研究员,在该所设在无锡的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工作。

1951年兼任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其间曾编著10万字的《鱼》一书,所得稿酬全部捐献以购买飞机大炮,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1954年秋水生所迁至武汉,刘建康除继续任研究员外,先后担任鱼类学组组长、湖泊水库研究室主任。

1979年担任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任所长,1987年起担任名誉所长。1989~1993年任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4年1月至1992年4月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3年5月任政协湖北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获 得 奖 项

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7年6月,吴江区副区长戚振宇(左一)、区科技局局长季小峰(左二)等拜访刘建康院士

▲2017年1月,吴江区科协主席薛建国(左一)等与刘建康院士合影

▲刘建康为吴江区科协题词:让科学流行

作者:胡兵想

(图片编辑:小宣)